痢疾又名滞下、肠澼。现代医学命名与宋《济生方》谓之痢疾基本一致。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,为肠道传染病。
【概述】
【常见病因及症状】
下痢频行不畅,里急后重,赤白黏液。又以赤多为赤痢,白多为白痢,赤白相兼为赤白痢。证属湿热为多,又下痢稀白黏液,且有腥臭之味,四肢厥冷,虽有里急后重而不甚明显,脉象细弱,此属虚寒。又伴高热烦躁,甚感神昏、抽搐者,则为疫毒痢,伴呕哕不食者为噤口痢;下痢时发时止,经久不愈,则为久痢、休息痢。
【病因分析及鉴别】
| 灸序 | 穴位名 | 参考温度(℃) | 参考时间(分钟) | 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第1天 | 中脘 | 48-54 | 50-70 | 单穴 |
| 足三里 | 45-52 | 50-60 | 双穴 | |
| 天枢 | 48-52 | 60 | 双穴 | |
| 神阙 | 48-55 | 50-70 | 单穴 | |
| 第2天 | 大椎 | 47-52 | 50 | 单穴 |
| 曲池 | 45-48 | 40 | 双穴 | |
| 三阴交 | 42-48 | 50 | 双穴 | |
| 神阙 | 48-55 | 50-70 | 单穴 | |
| 第3天 | 期门 | 45-50 | 50 | 双穴 |
| 太冲 | 45-48 | 50 | 双穴 | |
| 神阙 | 48-55 | 50-70 | 单穴 | |
| 第4天 | 肾俞 | 47-53 | 50-70 | 双穴 |
| 关元 | 48-54 | 50-70 | 单穴 | |
| 复溜 | 42-48 | 40-50 | 双穴 | |
| 神阙 | 48-55 | 50-70 | 单穴 |
注:以上穴位循环灸。
【应用讲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