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中晚期,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,称为妊娠肿胀,亦称“子肿”。如孕妇在妊娠七八月以后,只是脚部浮肿,无其他不适,休息后自行消退,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,无需治疗。
《医宗金鉴》综前论述,根据肿胀发生的妊月、范围、程度及性质,分为“子气”、“子肿”、“皱脚”等。《金匮要略•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中即有“妊娠有水气,身重,小便不利,洒晰恶寒,起即头眩,葵子茯苓散上之”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明确指出了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“此由脾胃虚弱,脏腑之间有停水,而夹以妊娠故也”。我国现存最早产科著作《经效产宝》云:“妊娠肿满,由脏气本弱,因产重虚,土不克水,水散入四肢,遂成腹胀,手足面目浮肿,小便秘涩。”对于本病的发生,不仅认识到与“脏气本弱”,且与“因产重虚”密切相关,同时也祥细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。清•沈尧封在《沈氏女科辑要》中又明确提出,本病有水停而致者,又有因气滞而作者,将对本病的认识,又向前推进了一步。清代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,对本病的分类也更加细腻,昊谦等在《医宗金鉴•妇科心法要诀》云:“头面遍身浮肿,小便短少者,属水气为病,故名曰子肿;自膝至足肿,小水长者,属湿气为病,故名曰子气。遍身俱肿,腹胀而喘,在六七个月时者,名曰子满。但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,名曰皱脚:皮薄者属水,名日脆脚。”
现代临床上一般将本症分为脾虚、肾虚、气滞三个证型。
本病相当于西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之单纯肿胀者。
(1)脾虚:妊娠数月,面目虚浮,四肢浮肿,渐及遍身悉种,肤色淡黄,肿处皮肤光亮,按之凹陷,良久不起。气短乏力,四肢不溢,口淡乏味,食欲不振,或大便溏薄,舌质淡,苔薄白而润,脉缓滑无力。
(2)肾虚:妊娠五六月始,面浮肢肿,肿处皮薄光亮,按之如泥,面色晦黯,心悸气短,下肢逆冷,腰痠腿软,舌质淡,苔白或白腻而润,脉象沉迟。
(3)气滞:妊娠三四月后,肢体肿胀,多自脚始,渐及于腿,肿胀之处,皮色不变,按之凹陷,抬指即变,胸闷胁胀,头眩,心烦易怒,食少,苔白腻,脉弦滑。
(1)脾虚妊娠肿胀与肾虚妊娠肿胀:皆因水湿为患,故其肿胀特点,均见所肿之处皮薄光亮,按之凹陷,良久不起。然脾虚妊娠肿胀系由脾胃素弱,因妊重虚,或妊娠早期,饮食不节,呕吐泄泻损伤脾胃,或恣食生冷损及脾阳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复因胎体阻遏气机升降,水湿停聚,浸溃于四肢肌肤,引发为肿胀。肾虚妊娠肿胀,“良由真阴凝聚,以养胎元,肾家阳气不能敷布,则水道泛滥莫制。”(《沈氏女科辑要笺正•妊娠肿胀》)。肾为胃关,肾虚关门不利而水聚为肿。故脾虚为病,重在中虚运化无权,必兼中气不足、脾阳不振(气短乏力,肤色淡黄,四肢不温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脉缓滑无力)及湿困脾土(口淡乏味,食欲不振,苔白而润)等症状。肾虚为病,重在阳虚气化失常,必兼下元不足(面色晦黯,腰痠腿软,下肢逆冷,脉沉迟)的表现。
(2)气滞妊娠肿胀:因妊娠三、四月时,胎体长大,有碍气机升降,复因肝气郁滞,气机升降失常,阳气不升,浊阴聚而不散所致,其肿胀特点为:肿胀之处,皮色不变,按之虽亦凹陷,但指起即复;与脾虚、肾虚妊娠肿胀之皮薄光亮,按之凹陷,良久不起明显不同。其肿多阻于下肢,常兼肝郁气滞(胸间胁胀,头眩,心烦多怒,脉弦滑)的临床表现。
临证常有气滞而夹湿与脾虚兼气滞的妊娠肿胀,前者系因木郁而土不运,脾虚而不能运湿所致;后者则因上虚而木郁,气滞水道不利而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