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腹痛是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,发生小腹疼痛者。亦名“胞阻”,也称“痛胎”、“胎痛”、“妊娠小腹痛”。
胞阻之名,最早见于《金匮要略》,其“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”曰:“妇人有漏下者,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为胞阻,胶艾汤主之”。清代《医宗金鉴•妇科心法要诀》认为本病的病因有食滞、胎气不安及胞宫受寒或水饮内停等。《胎产心法•诸痛论》云:“如不时腹痛,名曰胎痛,有血虚、气滞二因,然血虚者居多”说明血虚、气滞是引起本病的主因,同时也指出妊娠腹痛以“不时腹痛”为主证而不伴下血,这正是本节讨论的妊娠腹痛的特点。临床上一般分为虚寒、血虚、气虚、风寒、气滞、血瘀六种证型。
妊娠腹痛属于西医学先兆流产的症状之一。
(l)虚寒:妊娠数月,形寒肢冷,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。腹胀纳差,舌质淡,苔白而滑,脉弦或细弱。
(2)血虚: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,按之痛减,面色萎黄,头晕目眩,或心悸少寐,舌淡,苔薄白,脉细滑弱。
(3)气虚:妊娠数月,小腹疼痛下坠,时作时止,甚则日发数十次,心慌气短,不耐劳作,稍劳腹痛即发。舌质淡,脉滑无力。
(4)风寒:妊娠小腹冷痛,恶寒发热,头痛身痛,口淡食少,舌质正常,苔薄白,脉滑而浮或浮紧。
(5)气滞:妊娠数月,妊娠后小腹胀痛,胸胁满闷,情志抑郁,或烦躁易怒,苔薄黄,脉弦滑。
(6)血瘀:妊娠后小腹刺痛,痛处不移,或宿有癥瘕,舌黯有瘀点,脉弦滑。
(l)妊娠虚寒腹痛与妊娠风寒腹痛:均因寒凝血滞,阻痹胞脉所致。所不同者,前者寒由内生,多因素体阳虚,孕后胎系于肾,肾阳愈虚,阳虚生内寒,寒凝胞阻而致腹痛。后者寒从外乘,客于胞宫,胞络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其辨证要点为:虚寒腹痛,当见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形寒肢冷,腹胀纳差,苔白滑等症;风寒腹痛,必见发热恶寒,头痛身痛,脉浮及寒客胞脉等寒邪侵袭之候。
(2)妊娠血虚腹痛与妊娠气虚腹痛:均属虚证。血虚者,多因素体血亏,孕后血聚养胎,阴血更加不足,血少则气行不利,胞脉阻滞,不通则痛。气虚者,则因中气不足,气虚运行无力,血行迟滞,而致腹痛。前者因血少而气不行,后者因气虚而血流不畅。其辨证要点为:血虚者,腹痛缓缓;气虚者,腹痛下坠。临床兼证,前者常见血虚失养,面色萎黄,头晕目眩,心悸怔仲,舌淡红,脉细等症。而后者多兼中气不足,心慌气短,不耐劳作,舌淡,脉滑无力等症。
(3)妊娠气滞腹痛:此属实证。肝为血海,孕后血聚养胎,肝血虚而肝气易郁,肝郁则气滞,气滞则血行不畅,阻滞胞脉而引起腹痛,其辨证要点为:小腹胀痛,它与寒凝之冷痛,气虚之坠痛,血虚之绵绵作痛不难区别,其临床表现必兼腹胀胁痛,性急易怒,时时嗳气,脉弦等气郁不舒之象。
(4)妊娠血瘀腹痛:此属实证。宿有癥瘕痼疾,孕后或因寒凝或因气滞,瘀阻加重,胞脉、子宫气血运行不畅,轻则小腹刺痛,痛处不移。舌黯有瘀点,脉弦滑均为妊后血瘀之症。
妊娠腹痛的原因,一般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,胞脉阻滞所致。而引起胞脉阻痹的原因,以寒凝气滞为多。若腹痛剧烈,大汗淋漓,应立即施以急救,以免贻误病情。